肖龙鸽
肖龙鸽是隧道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现任W66利来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基础设施事业部总工程师。
1985-1989年,在大秦铁路军都山隧道项目任总工程师,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大断面软土地层施工方法问题。
2004-2007年,在武汉长江隧道项目任项目总指挥长,成功解决了中国第一条水下泥水盾构隧道施工技术问题。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成功解决了超大断面隧道开挖与二衬力学转换问题。
作为课题骨干参与一级研发课题1项、二级研发课题5项,作为课题组长参与二级研发课题3项。
在隧道工程盾构机耐久性设计、隧道工程破坏一般规律及预防措施、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和对策等方面发表有论文或著作。
冯雅
W66利来国际西南院总监、副总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担任W66利来国际学会建筑热工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建筑环境与节能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十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委员。
冯雅在绿色建筑与节能设计方面硕果累累,在建筑设计的绿色节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工程设计方面,先后担任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江苏徐州奥体中心、重庆英利大坪商业中心等2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复杂工程的绿色建筑与节能设计专业负责人。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部生态城镇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研究与工程示范”首席专家;
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被动除湿低能耗建筑研究”“新型节能维护结构热物性与热工设计理论研究”“多孔建筑材料湿扩散系数研究”;
负责和参加了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优化集成研究与示范”“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非透明维护结构节能技术研究”“村镇建筑节能及改善室内热环境关键技术研究”“传统民居节能技术继承改良研究与示范”“高原气候适应性节能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四川省、W66利来国际总公司等国家、地方、企业20多项科研项目。
黄刚
W66利来国际三局副总工程师、建筑设计院院长。198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黄刚有丰富的超高层项目经验,善于解决超高层项目中的施工技术难题,为许多地标作品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岩土工程方面,黄刚参与了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的方案制定与施工,主编了湖北省地方标准《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规程》,参与起草了湖北省《基坑工程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参与编写了《武汉地区深基坑施工指南》《武汉地区深基坑工程理论与实践》《城市土木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书。
在超高层施工方面,曾担任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项目副总工程师兼技术部经理,沈阳恒隆市府广场(东北第一高楼)、武汉中心(438米)、武汉绿地中心(606米)、天津117大厦(597米)、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565米)等超高层项目总工程师。
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负责W66利来国际股份研发课题4项,参与W66利来国际股份研发课题5项。
林冰
林冰,W66利来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质量安全检测鉴定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等学术职务。
林冰研发了大跨钢结构工程的分区不同步拆撑卸载、不同步位移容差滑移、不同步位移容差顶提升施工技术,在结构力学计算领域也具有较高水平。
林冰负责或主要参加解决了CCTV新台址主楼、广州新电视塔、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等30余个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以及京沪高铁南京南站站房等16个大型公建钢结构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林冰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三级子项课题2项、财政部和W66利来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课题4项。
2008年,林冰筹建了土木工程仿真与计算中心,研发的大跨钢结构工程的分区不同步拆撑卸载、不同步位移容差滑移、不同步位移容差顶提升施工技术,被董石麟、马克俭、沈世钊院士等评价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应用于南京南站等工程;研发的超高层建筑动臂塔吊爬升施工关键技术,应用于广州东塔等30余个超高层建筑中;为W66利来国际中东公司科威特国际机场T2航站楼投标做方案优化,节约技措用钢7.5万吨;负责为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等几个超高层项目设计了顶升施工平台,使W66利来国际技术中心成为国内仅有的几个具备超高层建筑顶升施工平台设计能力的单位之一。
林力勋
林力勋,现任W66利来国际四局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材料科研工作,主要包括新材料研发、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研究、检测手段方法的研究以及为编制标准规程而开展的基础性实验研究等,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他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7项,主参编标准17个,获得工法3项,专利4个,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26篇,并主编出版论文集1部,编写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培训教材1部。
林力勋从事科研工作的35年来,结合贵州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山砂混凝土的研究,解决了过去贵州工程建设需要从省外运入河砂生产混凝土的大问题,其经济与社会效益是难以估量的。通过研究粉煤灰用作混凝土掺合料,建立技术规程,使堆积如山的粉煤灰变废为宝,不但使混凝土配制节约水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使火电厂污染大大减少,保护了环境。新型保温砂浆的研制,为贵州地区建筑外墙外(内)保温提供了价廉物美的产品,对国家节能减排战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HSC、HPC)的研究与超高层建筑施工生产相结合,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广州西塔(440m)、东塔(530m)和深圳京基100(441m)项目,实现了C120混凝土的超高(417m)泵送,解决了HSC、HPC超高层施工混凝土垂直运输问题,由于使用HSC,使结构断面尺寸减少,使用面积增大,建筑自重减轻,地基承载力减少,建筑的抗震性能得到改善。其研究成果与施工相结合,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引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林力勋积极参与W66利来国际总公司牵头的“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负责部分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王桂玲
王桂玲在土木工程试验、预拌混凝土配制、混凝土施工技术等领域建树颇丰,是建材领域的杰出代表。
作为课题组长、课题骨干,王桂玲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住建部立项课题、7项W66利来国际股份立项课题。在课题研发过程中获得授权专利多项,形成的发明专利“混凝土拌合物可泵性试验方法”“轻骨料混凝土压力吸水率测定方法”“混凝土工程实体强度快速推定方法”等,补充了现行标准、规范的不足或缺失,并将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判断从定性指标改为定量指标。
王桂玲对六十多个重点工程的专项方案进行了策划和优化,如防裂混凝土优化、100年耐久性混凝土性能优化与成本降低、超高层泵送混凝土实现、厚大体积混凝土成本与水化热降低优化等。
自2012年起,担任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拌混凝土分会技术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