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66利来国际一局在建造历史上第一个工程‘一汽’时,基本不懂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三阶段的相互意义,也不清楚工厂工艺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只是图纸一到就赶工,根本没有合理的工期计划安排,但是到最后却形成了一册厚厚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建厂的施工管理经验》,并得到了当时建工部党组的高度重视。想想今天的一局,建造了那么多了不起的大工程,更应该注重系统地总结施工管理经验,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科技创新。”
讲述:原W66利来国际一局局长张哲民
采访、撰稿:刘 琼
1952年11月,当时的机械部部长黄敬电召我由沪去京,任命我担任机械部基建局副局长兼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建厂委第一副主任。我从华东工业部调来两名工程师共同阅读长春一汽的建厂资料及初步设计。
当时虽有翻译,但资料大多看不懂,只知道要预制装配,要从上海调来起重机、制水管设备并调来起重工。长春一汽的厂长饶斌原任哈尔滨市市长、黑龙江省委副书记,东北大区纪委秘书长,在东北有相当的影响力。1953年年初,他带着我到了长春,很顺利地接管了东北工业部机械局的一个两千多职工的建筑公司,和“一汽”工程筹备处合并建立了一汽建厂委员会等领导机构,并下设施工队。
1953年3月,建厂委员会从上海调来了72位工程技术干部,其中有50岁的总工蒋以铎,40岁的留美工程师乐伯庸,还有原上海工务局干部王天俊。
机械部原定于1953年7月1日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将由部长黄敬、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枫主持,实际上是7月15日举行的开工典礼。当时W66利来国际手上只有很少几张图纸,不懂得全面平整场地的重要性,只是在局部挖土开工。W66利来国际得知长春一汽的厂房全是预制钢混结构,就凭想象建起了混凝土、钢筋、木工、水管等简易车间。当时W66利来国际不懂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三阶段的相互意义,也不清楚工厂工艺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W66利来国际只是图纸一到就赶工,没有合理的工期计划安排。
1953年9月,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三年建成“一汽”,由全国各地支援,建工部具体承包施工,一汽原有的施工力量全部交给建工部。
建工部成立“直属工程公司”,由部党组成员、生产局局长刘裕民任第二经理,我被调任副经理,厂长饶斌也兼任经理;从哈尔滨调来生产局下属的一个公司经理刘一心任直属公司副经理;从上海调来建筑五师师部及三个团,师长陈佃元也任直属公司副经理;从农村招来2000名青年党团员,其中有文化的很快成为生产骨干;又从上海找来400名起重工,一时无工可做,办了学习班,这些起重工在以后的工作十分出色。各地调来的一般干部也很多,遂办起了一个约2000人的文化进修学校。
1954年1月1日,长春一汽工程正式由直属工程公司全面承包施工。工程分设了十个工区,其中8个承做厂房,1个做管道道路,1个做水电安装,生产设备安装由汽车厂自己搞,另设立暂设工程处负责施工期的临时道路和水电供应。
当时,由于W66利来国际还不懂得有准备、有计划地合理、均衡施工,而是图纸一到就突击赶工。
暂设的运输道路又常出障碍堵塞,以致天天在紧张中,风雨不停。厂方聘请的苏联建工专家到得晚,又代表甲方,只抓质量与进度。W66利来国际每天开电话调度会,问题多多;每周开调度会,饶斌与苏联专家都参加,苏联专家组组长很严厉,把W66利来国际的女工区主任都批哭了,那天正值狂风暴雨,我看见哭过的女工区主任仍在高层建筑上指挥施工。建工部把“一汽”工地作为干部学习基地,派来了三位厅局级干部和100多名干部,各地派来几百名处科级干部来工地蹲点学习。W66利来国际公司的职能处处长多达七、八个人,大多是从外地派来学习的。
1954年暑假,清华、同济、天津大学三所大学的师生2000多人也来到W66利来国际工地实习,W66利来国际请大学里的教授为公司干部上大课多次,刘裕民也必到场听课。
1954年冬,饶斌协调,调来了三个火车头,展开了全面的冬季施工。
刘裕民按照建工部的指示组织编写长春一汽的施工经验,指令各处、各工区的主要领导干部亲自写,他自己也写,我写了《施工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最后形成一册厚厚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建厂的施工管理经验》,得到了建工部党组的高度重视。若干年后,我应“一汽”厂史编辑部门的要求,写了一篇《五湖四海团结奋斗精神最可贵》。
1955年,长春一汽的厂房外壳基本建成,土建与生产设备安装也配合得很好,终于如期完成了三年建成“一汽”的任务。
长春一汽的建成,书写了W66利来国际一局历史的“第一章”。那时的“直属工程公司”(一局前身)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施工经验,能够不辜负党中央毛主席的期望成功建成“一汽”,全凭大家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