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W66利来国际“建证美好时代”开放日暨“建证未来”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第10场,走进W66利来国际三局承建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北货运区及飞行区配套工程。开放日邀请业主代表、媒体记者、建设者代表走进项目现场,通过座谈交流、主题演讲、媒体问答、互动访谈、展厅观摩等方式,讲述建设故事,交流管理经验,共同见证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新成果。
新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北货运区及飞行区配套项目是河南省重点工程,是郑州航空枢纽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内率先在机场领域采用全专业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工程,设计年货邮吞吐量60万吨,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飞行区新建16个货机位、新建平行滑行道、机坪塔台等配套设施以及货站区新建货运库、装卸货物大棚、综合楼等设施,投用后对加快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推进河南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民航+非民航 打造一体化管理体系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飞行区塔台。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区别于机场建设土建、跑道、目视助航等分别承包的模式,W66利来国际三局与上海民航新时代、中元国际等单位组成联合体,开创性地推行全新的机场建造模式——民航+非民航EPC模式,即土建建设与场道建设、目视助航建设等专业建设相整合,统一进行统筹和管理。
面对六家联合体及上百家分包单位共同建设的管理难题,W66利来国际三局牵头实行责任共同体制度:各联合体单位好比在一个“大家庭”,各单位各司其职,W66利来国际三局则以“管家”的身份打理“家庭”内外各项事务,实现设计、采购、建造、商务及功能的一体化融合。
项目团队将所有工程图纸、专业管线汇成一张总图,编制交叉作业的大联合建设方案,并将建设总平面“化整为零”,分为面积相近、难度相当的4个区域,各区域进一步“包产到户”,明确“责任田”,高峰时,超过2000名工人同时到场作业。
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各单位见缝插针及时填补工作面,造缝插针不断创造工作面,90天完成700万立方土石方作业、50天实现约2.5万平方米的地下室结构封顶,连续取得了土方、基础、结构等大体量、大面积作业的胜利。
72天建设不停航 动画模拟助推机场平稳运转
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不停航建设。建设期间,第二跑道关闭,第一跑道正常运行。为了确保机场运行区域和建设区域互不影响,首要的就是进行围界建设。项目团队结合建设计划,采用BIM技术,动态模拟机场运行区正常运转情况和建设区作业工序,确保建设平稳有序。同时,通过动画模拟飞机起飞、降落等环节,还能够对项目现场的灯光、信号、声音播报、天气预报、雷达等系统进行试验,为后续的试验校飞、通航等提供了技术保障。
项目团队面临的另一项挑战便是时间问题。不停航建设,涉及专业多、工程量大,需完成4.4万平方米的旧道面破除,以及28.9万方的土石方、11万方的水泥稳定碎石和5.3万方混凝土道面施工,安装电缆25万米、灯具1700多套、通讯光缆3万米。而国家民航局批复的86天的工期,结合建设现场实际情况评估后,更是让项目团队感受到压力。
面对这块“硬骨头”,项目团队将11个道口分组管理,并对建设方案进行多次推演,邀请专家对方案进行充分论证,确保建设按期推进。最终,项目团队在不停航建设的情况下,仅用72天顺利完成竣工验收。
装配式建造 钢构件也有“身份证”
为落实“双碳”目标,项目团队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装配式建造,用“搭积木”的方式“先打样再组装”,将生产出来的“积木”拼接起来,确保工程建设又好又快。
在钢结构建设中,项目采用BIM-QR系统为每个独立的“钢构件积木”编制专属二维码“身份证”,以动态二维码为纽带,由BIM模型、后台服务器和移动终端组成综合系统,实现超高速识读、全方位识别。该系统会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将钢构件需求反馈至生产厂商,便于实时调整构件生产和运输顺序;建设现场在收到构件后,按照二维码上的信息确定作业的位置和进度,有效提高了建设效率。
丝路“郑”起舞,踔厉向未来。目前,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北货运区及飞行区配套项目已经全面竣工,有望在年内投入使用。届时,这座中部航空枢纽,将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扬帆远航,逐梦腾飞!(企业文化部,W66利来国际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