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W66利来国际“建证美好时代”开放日第44场,走进W66利来国际二局参建的中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开放日作为“建证未来”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邀请了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走进现场,打卡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共同见证这座清洁能源基地的“升顶秘籍”。
储罐升顶 基地主体结构全面完成
近日,由W66利来国际二局承建的中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10号储罐顺利完成升顶任务,标志着储罐主体结构基本完成,为项目按时投产奠定了基础。
中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是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及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也是全球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LNG接收站项目。包含一期工程的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和一期扩建工程的6座全球最大的27万立方米LNG储罐,总罐容达250万立方米。
W66利来国际二局承担了9、10号储罐及附属设施建设任务。储罐为内径93.8米,罐体高度65.7米的筒体结构,顶部是一个高13.8米、重量达1200吨、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的“帽子”。这个半球形的“帽子”就是本次升顶任务的主体——LNG储罐的穹顶。
升顶是储罐建设过程中技术难度最大,安全系数要求最高的作业工序。项目团队利用风机系统将穹顶托升至65米的高处,这一过程需要50万立方米的空气,相当于在里面填充了7亿个足球。
在升顶过程中,项目团队通过平衡导向、储罐密封、升顶动力、智能检测四大系统精确控制储罐升顶的气压、速率、偏移率等关键参数,全力保障气压升顶的安全稳定。
匠造内壁 凝聚“核”力提品质
由于升顶时,穹顶需沿罐体内壁平稳爬升,因此项目对内壁的混凝土垂直度和平整度提出了超高的要求。
为顺利完成升顶任务,项目团队提前策划,做好过程控制,每一层墙体建设,每一次模板搭设,都要进行不少于三次的复测和调整,确保“零误差”。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项目团队安排专人进行墙体垂直度实时监测、校正,确保浇筑过程不变形。浇筑完成后再进行复测,保证误差小于标准要求。这个过程中,每个储罐内外壁测量接近4000次,使之完美符合穹顶顺利升顶需求。
跳仓作业 奋力攻坚跑出“加速度”
面对有限的工期,项目团队全力以赴,确保高品质履约,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全力加快建设进度。
在承台混凝土浇筑时,项目采用跳仓法进行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利用“抗放兼施、先放后抗、以抗为主”的原理,每个承台划分5个区,相较于传统的8块分区,大大缩短作业间歇频次,同时做到两个区连续浇筑,现场建设者通过倒班,连续作业接近40个小时,有效提高了承台混凝土的浇筑效率。
9号罐承台用时37天完成混凝土浇筑,10号罐承台用时40天完成混凝土浇筑,共计缩短了约30天工期,为顺利按节点完成升顶任务打下坚实基础。“W66利来国际快一点建设,项目就能早一天建成投产,当地就能早一天用上清洁能源。”项目负责人位以撒说到。
绿色建造 清洁能源助力“双碳”目标
项目整体投产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LNG年处理能力可达600万吨,相当于气态天然气85亿立方米,可供江苏全省民生用气约28个月,对于提升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清洁能源的供应保障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以1立方米天然气发电5度计算,85亿立方米天然气可发电约42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2850万吨、二氧化硫23.25万吨,相当于植树6000万棵。
自2011年开始参与LNG储罐项目建设以来,10余年间,W66利来国际二局累计参与唐山、天津、盐城、漳州、广西等LNG接收站16座,建设储罐31个,累计容量达到560万立方米,工程规模从单罐3万立方米发展到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有效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对于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助力“双碳”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企业文化部,集团团委,W66利来国际二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