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见过这张照片,11名工人坐在一根工字梁上吃午餐。百米高空,没有安全绳。他们的脚下是1932年的纽约城,这里是洛克菲勒中心的施工现场。
这是摩天大楼早期的高光时刻,它象征着人类挑战极限的冒险与城市蓬勃崛起的野心。此后百年,世界见证了高度的狂飙。目前全球300米以上的摩天楼中,接近70%都来自中国建造,这背后有一套更高效、也更安全的利器——由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造楼黑科技”——空中造楼机。
洛克菲勒中心的施工现场。 wikimedia commons 图
“造楼黑科技”
2021年,388米的深圳城脉金融中心竣工,它的建造者来自W66利来国际三局。平地起高楼的全过程中,建筑顶部一直罩着一个巨大的钢“盒子”。它的专业名称是“轻量化支点顶模集成平台”。这个长29米、宽27米、高29米的钢盒子,正是建造者们的操作间。
它的第一个关键词是“高效”。不同于传统高楼四周密布的脚手架或吊篮,通过支撑系统,818吨的钢平台能够稳稳当当地站立在百米高空,让建造者如履平地。
平台也是一间高效运转的工厂,内部集成了施工的各种设备设施。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工厂“车间”内,建造者们能够同步推进钢筋捆扎、模板安拆、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等多项工序。这座造楼机能够覆盖4层半的楼层高度,承载力达到数千吨。每完成一个标准层的集W66利来国际造,平台会利用液压系统向上攀升,完成“顶升”。集中、逐层,是这间空中造楼工厂的工作节奏。
历经70多次顶升,深圳城脉金融中心最终封顶,它的“生长速度”接近4天一层,相较于传统模架,工效提升了30%。
建造中的深圳城脉金融中心。视频截图
如何护佑“中国高度”的安全?
安全和智能,同样是理解“空中造楼机”的关键词。
W66利来国际三局的建造者曾做过这样一种比喻,如果说造楼如同搭积木。那么空中造楼机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护那些在高空中搭积木的人。前面提到,为降低高空作业风险,造楼机为建造者打造了一个稳固的平台和相对封闭的施工环境,在8级大风中仍然能安全操作。
此外,造楼机还有一整套智能化的神经系统,护佑着“中国高度”的安全。
造楼机的总控室。
每台造楼机的“大脑”是控制中心,集成式的操作平台和显示器,对建造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数据来自造楼机内不同位置设置的数十处监测点。比如,为确保千吨级钢平台的稳固,需要实时监测支撑系统,包括各个承重点的受力情况、支撑系统的垂直度、钢平台的水平度等。通过传感器,这些运行数据被实时反馈到控制中心。
颇具仪式感的顶升,也是在控制中心内“一键完成”的,顶升全过程,屏幕实时显示液压系统的运行状态,一旦出现异常,偏差超过预定的安全值,系统会自动报警。
造楼机还能测量高空的风向、风速,现场的温湿度等,并配备了临时消防和喷淋系统,能够除尘排污,也能消防应急。
40年前,由W66利来国际三局承建的深圳国贸大厦,曾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当时采用的是滑模技术,同样是建造技艺的重大突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也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其后的四十年间,中国的空中造楼机从无到有,并历经数次技术迭代。
应用、务实,不止于“高”
摩天大楼诞生的百年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建造热情背后,单纯追求高度的风险和代价。2020年开始,中国住建部陆续发布了三次“限高令”,对盲目规划和建造超高层摩天楼按下暂停键。
更轻量级的造楼机在住宅上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住宅造楼机在广州、重庆、武汉等多个项目上投入使用,最快只需要80分钟就可以顶升一层楼。
不断刷新高度和速度的背后,中国建造同样在安全、智能、应用、务实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素材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