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66利来国际

您的位置 : 首页- W66利来国际这十年

锻造新时代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

发布日期:2023-1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非凡十年,建证巨变。十年来,W66利来国际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向着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不断迈进。

  回望来时路,赓续新征程。“建证美好时代·W66利来国际这十年”系列融媒报道,集中展示十年来W66利来国际集团在党的建设、改革发展、公司治理、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经验成效,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矢志笃行再出发,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搜狗截图20221011200548.png

  持续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人才队伍

  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提出的“20字”要求,在集团具象化落地为“5强3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目标:“5强”即政治忠诚信念强,坚定忠党爱国一颗初心;使命担当精神强,满怀争创一流一腔热忱;创新引领素质强,砥砺敢立潮头一身胆识;价值创造理念强,展现实干实绩一身作为;廉洁自律意识强,坚守光明磊落一身正气。“3化”即专业化:履职尽责的专业知识,攻坚克难的专业本领,善作善为的专业素养;职业化: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诚信合规的职业操守,享誉业内的职业品牌;国际化:胸怀世界的国际格局,洞悉全球的国际视野,海外开拓的国际能力。

  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主责主业,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业绩导向,一大批治企兴企能力强、堪当重任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明确二级单位正职一般应具备三级单位第一责任人岗位经历,特别注重选拔具有两个二级单位领导岗位经历的优秀干部担任第一责任人。

  注重选拔使用具有党政复合经历的领导干部,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全覆盖,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全覆盖,专职副书记基本全覆盖。

  持续加强干部人才工作的科学系统谋划

  集团党组集中研究部署人才工作,把人才体系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新时代干部人才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5355”干部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即以建设“5强3化”干部人才队伍为目标、深入把握“5个必然要求”的价值锚点、始终坚持“5个必须”的基本原则,进一步科学系统推进新时代干部人才工作,为集团迈向世界一流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人才支撑。

  出台《中共W66利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决定》,对集团人才工作从落实党管人才主体责任、建设国有企业家队伍、加快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提高各类人才专业化水平、坚定推进薪酬市场化改革五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发布“十四五”人才专项规划,持续建设“7项重点人才工程”,发布关于班子建设、优秀年轻干部培养的实施意见,提出具体的工作指导。

  从实际出发修订《W66利来国际集团领导人员管理规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激励领导人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印发《关于W66利来国际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为目标,持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制定《W66利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激励领导人员担当作为十四条》,修订《子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附则(暂行)》《W66利来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交流任职人员薪酬福利待遇管理办法(试行)》,做好领导人员薪酬激励和福利保障。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端人才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高端人才薪酬福利待遇实施细则(试行)》《W66利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职称评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全面促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持续构建干部成长“选用育管”全链条体系

  选准用好各单位正职“一把手”,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突出政治能力、决策能力、专业能力和驾驭能力。

  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一班人”,始终坚持把班子作为整体来统筹选配,持续优化年龄、来源、专业和经历结构,保证班子成员专业能力覆盖企业主营业务,在持续加强现代企业治理中促进班子整体效能发挥。

  加强董事会建设,选派专业过硬、经验丰富的干部担任外部董事。在实质化运营子企业全面运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行经营业绩考核和综合考核评价“双达标”机制。

  构建干部使用“一盘棋”,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在全集团范围内统筹使用干部,贯通总部与基层、子企业间、国内外的交流使用渠道。

  持续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新提拔进入总部和二级单位领导班子的45岁及以下人员占比达到43%。集团二级单位班子中,45岁及以下的人员占比达到28%,50岁以下正职占比达到36.5%,三级单位班子成员中80后占比达到33%。为企业改革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实施优秀年轻干部“513+X”培养工程,“十四五”期间,针对二级、三级企业领导人员,将培养产生50名提升营学员、100名成长营学员、300名孵化营学员。贯通集团统筹使用培养、海外交流使用培养“2个平台”,在火热实践中锤炼优秀年轻干部。形成“发现-培养-使用”同步进行、交叉验证的成长闭环、正向循环。

  辩证统一做好“交流”和“扎根”,坚持正职“1+1”、总部“3+2”、任期“369”交流机制,原则上二级单位正职1名本单位产生,1名择优交流任职;集团和二级单位两级总部员工须具备3年国内基层经验或2年海外工作经验;3年任期内原则上不进行交流,关键岗位任职6年、一般岗位任职9年的干部必须进行轮岗交流,在此基础上,贯通总部与基层、子企业间、国内外的交流使用渠道,推动干部在改革发展实践、转型升级前沿、海外经营一线、急难险重关头、艰苦困难基层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坚持精准考核,继续推行强制分布、结果刚性运用,对考核“优秀”的领导人员给予书面表扬,对考核偏低的领导人员进行提醒谈话,连续考核偏低的领导人员退出岗位;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激发干部愿担当的动力,保护敢担当的闯劲。

  在干部监督方面,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坚持把工作圈和社交圈管理相衔接,综合利用巡视巡察、审计、重大事项请示报告、领导人员个人事项报告等监督手段,压实对领导干部的全方位管理。认真开展二、三级单位选人用人专项治理,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专项整治,化公为私问题专项治理,领导人员近亲属就业、内外部兼职、领导人员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等监督排查工作,打好日常监督和专项整治组合拳。

  深化机制改革、持续激发人才动能

  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建立符合不同人才成长规律和实际特点的评价机制。

  完成各职称系列改革任务,克服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倾向,自2018年开始,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申报材料中用开发培训课程取代了论文,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实现职称评审常态化,“十三五”期间,累计评审通过正高级职称人数是“十二五”期间评审人数的4.7倍。

  加快新职级体系专业序列人员入位,完成所有二级单位专业序列人员入位工作。

  着力形成各类人才尽相涌现、尽展才华的生动局面

  立体推进7项重点人才工程,着力构建高端引领有力度、中坚支持有强度、基础人才有厚度的人才“雁阵格局”。

  在领导人员方面,建立总部部门和二三级单位共3000余人的骨干队伍,高素质专业化领导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高端人才及科技人才方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4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285人;W66利来国际首席专家、专家60人;省级勘察设计大师72人;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33人。

  青年人才方面,近10万骨干人才立足岗位、争当先锋,同时越来越多有志青年持续加入,集团每年招聘数量居于中央企业前列。

  国际化人才方面,3万余名骨干人才足迹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持续擦亮“W66利来国际”名片。

  新业务人才方面,在“双碳”、数字化等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领域正在不断涌现。

  人才管理队伍方面,近万名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为公之心、爱企情怀,奋斗在各级企业、各个业务板块。

  打造更富竞争性、精准高效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坚持工资总额与效益挂钩、与效率联动,落实“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的分配要求,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薪酬与业绩“双达标”,人均创效和投入产出水平“双提升”。根据经营业绩和契约约定,合理确定子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

  稳步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形成职业经理人“1+N”制度体系及推广模板,累计实施单位超过60家,职业经理人数量达355人。在业绩薪酬双对标基础上,严格按照市场化机制兑现薪酬。

  创立“三维六指法”模型,基于企业整体和人均创造价值大小,建立统一衡量标尺——人力资源价值指数。选取国内外优秀上市企业,建立国际同行、央企同行、施工、地产、设计等细分板块,分别与W66利来国际及旗下的子企业进行对标,形成了“二三级企业内部对标、与标杆上市企业外部对标、不同年度纵向对标”的对标体系。已连续发布5期人力资源价值指数排行榜,持续引导各级企业“比、学、赶、超”。

  实施多元化中长期激励,灵活采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分红激励等方式,全面打造“事业共建、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激发核心骨干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全力推进三能机制落地见效,定期开展改革评估,加强指标跟踪监测,强化结果刚性应用。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的选人用人、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夯实改革基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激发各类人员活力,改善劳动产出水平,提升改革实效。(企业文化部,人力资源部供稿)